浙大 丨 杭州丨 校友 丨 招聘 丨 教师 丨 学生 |  VPN
首页
>城院新闻>立德树人

发现身边那些“隐藏身份”的斜杠老师

发布日期:2019-12-04 08:03 信息来源:党委宣传部

最近火热的“斜杠青年”一词来源于英文Slash,出自《纽约时报》专栏作家麦瑞克·阿尔伯撰写的书籍《双重职业》,指的是一群不再满足“专一职业”的生活方式,而选择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而在高校中,也有着一群“斜杠老师”,他们拥有跨领域、多元化的“多重身份”。在ZUCC,也有着一群隐藏身份的“斜杠老师”

传媒分院  叶加申

弘毅而道远的文化苦行者

文学老师+收藏爱好者+多家陈列馆馆长

传媒分院叶加申老师是学院文化与创意研究所所长,同时也是汉语言文学系副研究员,主讲《美学原理》《传统文化艺术保护与鉴赏》等课程,而在生活中,他还是个不折不扣的收藏爱好者。

“一些看似不起眼的旧影陈迹,斑铜锈铁,弃陶残瓷,零红断绿,片纸只字,之所以可贵,是因为它们连着万古史、千秋事、百样人、某种理”叶加申说道。叶加申开始走上收藏这条路,源于二十多年前,农村有历史文化感的老房子被拆毁,老祖宗留下的东西甚至被毁、外流,他感到十分惋惜,开始关注民间的老物件。

叶加申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在市场上淘自己喜欢的收藏品,经年累月,藏品越来越多,他开始做起了专题陈列馆。他的第一个陈列馆在桐庐茆坪村,用以展示与民生有关的凭证和老物件;在富阳场口镇上村村还有一个私塾文化陈列馆,用以展示书籍、文房四宝等;他的第三个陈列馆在富阳场口镇东梓关,展示尤与佛教文化相关的佛像、经书;最后一个乡贤馆位于富阳环三乡,它的主题为龙根文化、铜的冶炼文化、诚信文化。这些陈列馆也成为了当地的旅游文化场所。

将文化资源转换成为产业资源,且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元素,是叶加申接下来要思考并努力的方向。他致力于保护民间文化资源,在规划设计特色小镇、精品村的过程中,提出了“三位一体、三生融合、三宜集聚”的跨界融合思路,以人文大讲堂或讲座的方式指导帮助一些地方通过文旅融合实现乡村振兴、脱贫致富。丰富的社会实践转化成为生动的教学案例,对待教学工作他从不马虎,同时兼顾研究、收藏以及社会服务,生活紧张忙碌,叶加申却乐此不疲,自喻是一名文化苦行者:“人应该越充实,才越有工作激情。”


外语分院  章谛梦

因漫画而多姿多彩

行政老师+漫画研究者+漫画文化讲师

章谛梦(右)和夏目房之介老师(左)

“非典型性”,外语分院党政办章谛梦老师用这样一个词来形容自己。他觉得自己并不是大众心里典型的漫画爱好者,他热爱漫画,在九十年代初日本漫画刚刚传入中国时就被吸引得挪不开眼,他有着自己独特的审美风格,他用文字,让漫画在他笔下熠熠生辉。

在章谛梦眼里,漫画不仅仅是消遣时的读物,而是和油画、古典音乐一样的艺术形式。比如他心中的NO.1漫画《火鸟》,透彻地讲述了生命的轮回,令章谛梦感到震撼。他还申报了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在学院开设与漫画相关的课程,发表多篇漫画研究的论文,主持和参加多个漫画研究项目,还在公众号“青蔓堂”上连载过自己的文章——《漫画和我》……对于漫画的研究,让章谛梦乐此不疲,他结识了许多像夏目漱石的长孙夏目房之介老师、《漫友》杂志和金龙奖创始人金城老师这样的漫画界大咖。

“我的业余爱好有不少,摇滚乐、Cult文化、电影……但漫画是带给我惊喜最多的一个。它陪伴我、治愈我、鼓励我,占据了我人生一大半的时间,我无法想象如果没有漫画,我的生活将是什么色彩。”章谛梦对漫画抱有最简单纯粹的热爱,就好像是在某一个炎热的夏天,一位少年驻足在一家漫画吧里,被某一张画深深吸引。


计算分院  杜建生

计算机老师+美食冠军

金银币收藏爱好者+金银币课程讲师

在城院的十五年里,杜建生在教学与科研方面始终兢兢业业,获得过15次教学一等奖,10次二等奖,以及“学生最受欢迎的老师”。除了是计算机基础课程老师,杜建生还是金银币课程的开创者。

2011年,杜建生在学院首创金银币课程,希望让当代的大学生也可以了解金银币这个领域,拓展知识,开拓眼界。每学期他都会带着学生去金银币市场实地调研,让知识不仅仅拘泥于课本。次年他的第一本金银币课程的教材书——《当代中国金银纪念币欣赏与投资》发行。他时刻关注金银币的发展和动向,家中也收集了不少金银币藏品。

在业余生活中,烹饪是他最大的爱好,时不时去逛逛菜场,琢磨琢磨几个新菜肴,邀请同学们去他家作客。去年他参加绍兴美食节比赛凭借一道自创特制大甲鱼斩获冠军,和学生聊天的过程中他总会骄傲地提起这件事。他把在课堂上经常提到的“编程思维”运用在烹饪上,不断在菜肴制作上创新,创造出独属于自己的美食佳肴。

热爱美食,热爱收藏,热爱生活的杜建生打破了大家对计算机老师古板枯燥的刻板印象,他始终保持好奇心,不断尝试是他永远“年轻”的秘诀。


商学院  杨海锋

帮助生命成长的“助人者”

管理系老师+国学讲师+心理咨询师

本科学机械,硕士学管理,任教于商学院的杨海锋老师,竟在中国传统文化方面颇有造诣。他与中文系老师合作开课“中国文化原典导读”,在全院范围开设别开生面的公选课《从内圣到外王》。不止课程跨界,他还利用课余时间创办了“无形书院”,带大学生经典会读、日新晨读、人文行走;又在社区创办了“生生学堂”义塾,角色从面向幼儿的私塾“先生”横跨到面向大众的书院“山长”。他还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在学校图书馆创办了“健心房”空间。他还创建一个人文公益的网站,是一位网站“站长”。

杨海锋课余做的这些事都是公益的,他认为,真正的公益绝不是某些人无私奉献,另一些人坐享其成,而是大家都投入心力,都有所收获。他开办的经典会读,参与者除了在校生,也不乏一些社会人士,喜爱国学之人济济一堂,相互对话,启迪心智。

杨海锋认同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有问、有答、有对话才能称得上是教育。但对于学生的成功,他从不标榜自己的功劳:“每个人都是自己成长起来的,按着自己的路在走,我只是一个在他们人生岔口出现的休息站和指路人”。 

杨海锋深谙梁漱溟先生所说的“在人生路上相提携为师友结合之本”,有诲人不倦的老师,有真心求学的学生,有一座图书馆,这便是杨海锋眼中真正的大学。他是一位国学爱好者,是一个对天地间一切充满好奇心的好问者,是有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的思考者,但他更是一位有学问、有敬畏、关怀社会的师者。不论是作为大学讲师还是私塾先生,公益人士也好心理咨询师也罢,他认为自己本质上就是一个帮助生命成长的“助人者”。

世界很大,“斜杠”很多,只有先把主业干出色,才能拥有真正的斜杠人生。如果你也想变得“斜杠”,你要明白,每一根斜杠都来之不易,每一个身份都应是博而专的,生活只有在被勤奋的开垦后,才会显的更加宽阔。





文:张章璐,刘嘉慧,徐晓乐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