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 丨 杭州丨 校友 丨 招聘 丨 教师 丨 学生 |  VPN
首页
>城院新闻>莘莘学子

瞬息万变的新媒体时代,学长说,要以“不变”应“万变”

发布日期:2019-11-13 08:30 信息来源:党委宣传部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关系是怎样的?”

“如何理解内容与技术的关系?”

“如何看待专业与跨界?”

11月10日晚,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2006届校友袁奇翔来到课堂,与学弟学妹们一同探讨“融合传播时代,记者的转型与突破”,他以三个问题抛砖引玉,从自己多年在媒体一线工作的经历开始娓娓道来……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变化主要在于信息传递的渠道改变了,也就是受众信息获取的方式发生了变化。”袁奇翔告诉大家,在瞬息万变的当下,传统媒体需要找到转型发展的途径,融合传播成为了传统媒体当下的共识。传统媒体也会运用新媒体的手法,让报道变得更加网络化、更加轻松。

转型不但发生在媒体形态上,也发生在记者身上。接手采访任务,相较于以前的记者采访方式,如今的记者往往会多手段、多方式进行采访。袁奇翔说,他很多时候都是一只手举着录音笔,另一只手拿着拍摄设备。全媒体的报道形式给记者带来了更多的挑战。


那么,如何以不变应万变?

坚守“内容”与“专业”,在瞬息万变的新媒体时代寻找新定位。

新媒体的盛行,也带来了技术的革新,“新闻报道的核心,永远是新闻价值。如何更好地表达内容,更好地体现报道的新闻价值,才是记者应最先考虑的东西。”袁奇翔认为,技术虽然能够更丰富地表达内容,但新闻报道依旧由“内容决定一切”,再好的技术,缺乏精彩内容的支持也是没有意义的。

如今,媒体行业对记者的要求已经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文字或拍摄报道,更多的是要求记者成为一个全能型人才。2012年伦敦奥运会,袁奇翔作为全省广播电视行业唯一一个拥有正式采访证的记者,承担了很多其他类型媒体的报道任务,因而常常是云台、录音笔、手机、照相机一起上手,给不同的平台提供不同形态的新闻报道。

袁奇翔鼓励学弟学妹们去尝试自己喜欢的各个领域,以此获得全面发展。但他同时指出,从事新闻行业,专业一定要放在第一位,基本功一定要扎实,“专业应该是深耕于某一个领域,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他说,这些年虽然自己涉猎过很多领域,但他始终坚持体育新闻的采访报道,对各项体育赛事和运动员都十分了解。也正是因为在体育行业的多年深耕,袁奇翔也在很多大型活动和节目录制时,从幕后走到台前,他说:“这是对我深耕体育领域的认可。”

记者要善于观察现场,抓住微小的细节以表现主题。“细节容易打动人,也能“以小见大”,你的采访要出彩,就要学会去观察细节,通过细节来反映主题。”袁奇翔以自己的工作经历作为例子,在采访世界游泳冠军徐嘉余时,他观察到徐嘉余的柜子上摆放着许多未曾拆封的香水。徐嘉余对此回答道:“我一整天都在水里,用不着香水。”从一个小的切入点着手,用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细节挖掘被采访者的背后故事,反映他刻苦训练的主题,效果会很好。

一个半小时的时间,袁奇翔用生动的亲身经历,通过图片、音频、视频,为学弟学妹们带来了满满的干货,轻松活跃的氛围,互动频繁的形式,更像是一场交流会,令在场学生收获颇多。广电1801班的胡天滢感言:“学长分享的一线工作经验是我们在专业课上所学不到的,干货满满的讲座使我的理论知识得到补充。”



人物介绍

袁奇翔,浙江广播电视集团浙江之声新闻中心主任助理兼采访部主任,浙江卫视、浙江之声评论员,2017年度浙江广电集团十大杰出员工。2011年获得中国新闻界最高奖项——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从业以来,他参与了十九大、G20峰会,全国两会、汶川地震、奥运会、世界杯、世博会、国庆60周年阅兵、世界互联网大会等重大活动和突发事件报道。其中,十九大、国庆阅兵、奥运会等重大会议活动,他都是作为全省广播媒体或广播电视媒体唯一正式持证记者参与报道。

连续三届奥运会,他被中央台抽调加入前方报道组,2012年伦敦奥运会获评最佳记者,2015年获评全国体育事业突出贡献奖。从业十二年来,先后获得了两次中国新闻奖;全国广播影视大奖、浙江新闻奖等全国、省级新闻奖70多个。




文:毛怡,鲍可欣 摄影:刘畅,杨紫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